于华仁中文学校

2019年海外华文教师培训课程心得
– 荷兰华仁中文学校 林菁
培训课上老师们为我们讲解了他们多年的授课经验和多方位的方法,使我在这节课上更确认的是我的教学思想上的认同和观点。因为在我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授课的方法重要,但是针对每个孩子的教育和对他们心理上的变化我觉得这是需要更重视的,虽然孩子来到中文学校老师们教授给孩子的是中文,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孩子们首先在老师身上看到的是性情和思想。老师责任的重大不单单是他们是否能把这堂课教好,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老师身上所带给他们的影响。
培训课上老师说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长远的去考虑孩子们心里和思想上的变化,让孩子有一个想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只有孩子们自己真的发自内心的想学一样东西,那他们一定会发挥的很好,我们老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提到针对“如何对特别孩子的教育与沟通”? 这方面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需要培养孩子有一个成长性思维(不要太看重别人的想法,培养孩子不要害怕去面对挑战。)对于没有自信的孩子,不要只是鼓励,要有同理心。要欢迎那些动机不是来学中文的孩子,因为只要孩子们愿意来学校,这就是一个机会。我们要培养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孩子有一个针对性的指导,让孩子学习到的知识不是死的而是灵活的,让孩子们在别的地方也可以用的到。
这节培训课让我体会到了各地老师的辛苦,但是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是乐此不疲的,谢谢他们带来的经验和方法,我真的受益匪浅,也让我认识到了更多的同路人,真的很感恩,感谢有你们。

2019年国侨办海外汉语教师培训听课心得
-秦倩 荷兰华仁中文学校
在这郁金香枝枝独秀花开满田,百般红紫艳斗芳菲的时节,我们迎来了2019年国内专家讲学团来荷,为荷兰华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汉语教学师资培训。三位教师在华文教育的各自领域独领风骚。
姚梅林老师专注于教育心理学。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了解其教育对象的身心发育特点,更要具备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巧。阐述了一个人的学习取决于外界的学习动力如乐学和内部的学习能力如会学等的相辅相成。这使我们认识到,要让孩子们爱上华文学习首先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即归属需要,自主需要和胜任需要。姚老师还深入讲解了教师应如何有效运用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中不可不知的十条心理学原则。其中最需重视的就是要求教师们有“共情”心理,深入体会学生的感受,给予其自主,积极的期望。然后“守望”,静待花开。
贾红斌老师专注于小学汉语教学,指出学习汉语就是要从识字,阅读和表达三个方面出发。中华文字就是一部历史活化石,其字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等再到当今的简体文字,每次的演变都揭露了历史文化的变革和发展。贾老师提出了识字教学就是结合感官,挖掘文字背后的故事。更要以字、词、句结合情景,进行有语境的教学,让同学们感受字与自然万物的情感联系,使字变得鲜活,有生命力,有爱意,有感恩。用欣赏的方式来阅读文章,用心情倾诉的方式把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就是写作表达。总之学汉语就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感悟自然万物与心灵交融之美。
李小龙老师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语言教育,语言教育其实是文化教育。本次讲学李老师主要以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论语》开篇“学而”第一篇进行了深层次的讲解,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并探讨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诗歌是语言的韵律,是语言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诗歌文化。李老师在讲学中主要阐述了如何从诗人的生平背景,创作年代,读者的共情等欣赏一首诗。不同于西方诗歌文化的激情和个人主义,中国诗歌有明显的“拿来主义”和“借来主义”,而我更想借用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提到的“历史的层累性”一词来形容中国诗歌文化。中国历朝换代,文化的层累性造就了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无论讲《论语》还是古代名篇赏析,李老师都能侃侃而谈,把文化课演变成了历史趣闻和中西文化的大探讨。总之了解中国文化才能更好的体会汉语的文化底蕴,也才能更好的教育和学习华文。
三位老师的讲学都无比精彩,就像品尝了一顿丰富的文化盛宴,至今意犹未尽。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在荷兰聆听国内专家名师们讲学。感谢!感恩!

不要曲解“快乐教育”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讲座观后感
-荷兰华仁中文学校 刘延老师
2019年4月26日是荷兰国王节的前夜,很多荷兰人在傍晚已经被卷入鹿特丹AHOY橙色的海洋,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毗邻的一所学校大厅此时也是灯火通明,来自荷兰不同地区的在荷中文教师们沉浸在另外一场关于中文教育的文化之旅。经汉办精心安排,三位来自中国在教育界有着优秀资历和丰富经验的教授,通过几小时的精彩演讲,让阔别故土的在荷中文老师对最前沿的中文教育方法和理论有了全新的认知,同时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引导有了醍醐灌顶的感受。
让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讲座中听到的一部分内容。李小龙老师层层递进地解释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一句已经被大家熟知的《论语》中的经典。“学习”是面对和承认“不知道”的开端;“学习”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可以走多远; “学习”是和“放松”相对的一个状态,所以它是辛苦的;“学习”要因人而异。
近些年,有很多高举“快乐教育”旗帜的家长和学校,不停地以爱的名义为学生减负。其实,我个人从未相信过教育是快乐的,这来自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体验。那天听讲座时听到李小龙教授用中华文化的经典《论语》再次解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为自己的个人体会找到了理论依据,这是当天听讲座最大的收获。
目前我担任三年级中文的教学工作。记得,在向新生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会说“我是一名教学风格幽默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严苛的老师”。我需要向学生明确我们的共同目标,更不能隐瞒“学习”过程不会总是充满着欢歌笑语这个事实。有些孩子“抱怨”现在上课时能够通过游戏来学习中文的机会少了,可是课后的作业却增加了,所以他们不是特别“喜欢”我的教学方法,因为我在课堂上剥夺了他们很多“玩”的机会。我向学生解释,随着中文学习的加深,学习这件事就会越来越“严肃”,最初学习中文应用“游戏”,这不过是一个技巧或手段,它是为了让缺乏中文语言环境的学生有一个相对轻松的入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自然就会愿意再看看门里面更多的内容。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门学科在愉快的入门阶段后会一直让学习者感到轻松。
讲座中明确提到“学习”是一个秩序化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违背人类最放松最自然的休息状态,所以,在学习中感到“难受”和“不轻松”是正常的。关键的问题是老师需要耐心和递进地引导学生度过这个阶段。在荷兰生活学习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荷兰学校“轻松”和“随意”氛围的影响。其实,了解荷兰教育体系的人都知道,“轻松”和“随意”只是表象,而荷兰小学毕业时的CITO考试却是毫不随意轻松的考核机制。它几乎是一个人学习阶段的分水岭,它会让曾经“随意”过度的学生失去在更优秀中学、大学学习的机会。而那些在小学阶段能够认识自己需要学习,并且能够阶段性客服学习中带来的压力的学生,往往会在这个时候才感受到快乐和喜悦。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辛苦的过程,认识到学习是通往快乐的途径,因人而异地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不断思考不断更新(因人而异,因学生家庭而异)的一个课题。

2019年国侨办汉语教学培训听课感想
- 荷兰华仁中文学校 杨玲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一个华文教师来说,自己一直非常渴望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期望自己能拥有足够的教学技巧和文化功底来实施自己的工作。但这次的国侨办的汉语教学培训带来的大部分内容不是技巧的传授而是为一个教师准备的精神食粮,以不一样的角度来充实教师作为一个灵魂工程师的更深层的需求。这次的培训由三位经过精挑细选的老师分别为我们以心理学,古典文化和语文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培训。老师们的课一位比另一位更精彩,让我们听得着迷,听出耳油。本来只报了一次培训课的我,听完课后还报了另一城市的那场课。以下是我对听过的课做的一个总结。
为我们讲《华文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及其运用》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姚梅林老师由一开始就点出了教学目标: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中文学的特别好的学生?令我非常震撼的而且立刻想要当场点赞的是姚老师指出:华文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为了成绩我们千万不要付出太大的代价。老师例举了一些考入名校的,成绩看似很棒的孩子和他们后来犯罪或轻声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教学重要,但育人更重要。不只是一个孩子的语言能力而是一个孩子的综合素养才是我们作为华文教育者的终极目标。在传授语言知识上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人人认同的足够的中文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如何教学的知识能力和了解学生的能力,这三样缺一不可。另外老师讲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那就是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
作为大人我们不一定意识到我们会将自己的理想放在孩子身上,将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延伸。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天分,能力,愿望都是和我们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不能破坏了孩子的心理需要。 人是群体动物,所以是不愿意被隔离的,是需要被接受的。 孩子也需要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事情或进行学习。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权,给予自主选择的机会。没有自主权人生会没有意义感,而且会充满危机感。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是通过视听通道学习,但人的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以适合他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我坚信像姚老师所说的软性的教育很重要,所有说教性硬性的方式是不会收到正面的效果的。除了软性教育,我们应该无时不刻培养孩子养成成长性的思维能力(groeimindset)。老师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是积极的,鼓励孩子和自己(的过去)竞争,而不是和别人竞争。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和别人竞争是没有意义的,是会让孩子养成僵固型的心态(vaste mindset),会只喜欢“赢”而不是喜欢“学习”,因此小组比赛会是值得鼓励的而非个人之间的比赛。老师最后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费洛姆的话:“真正的爱与教育是在孩子身上唤起某种生命力的东西。”而我也想引用一句我自己很喜欢的话来说出我对教育的看法:“Onderwijs is niet het vullen van een vat, maar het ontsteken van een vuur”(教育不是在桶里装东西,而是点燃起一把火。)这把火怎么点,能否点得着,需要教师用学生能接收方式去授予知识。前提是教师要在自己身上不断花功夫学习,去了解学生,专研教学技能和学习专业知识。
